电工材料燃烧性能检测
电工材料燃烧性能检测:核心项目解析
电工材料的燃烧性能直接关系到电气设备和系统的火灾安全性。一旦起火,材料燃烧的难易程度、火焰蔓延速度、释放的热量与有毒烟气量都将极大影响火灾规模与人员逃生机会。因此,对电工材料进行严格、系统的燃烧性能检测至关重要。以下是电工材料燃烧性能检测的核心项目:
一、点燃难易度检测项目
-
灼热丝可燃性指数 (GWFI):
- 目的: 模拟电工元件或故障部件(如过载的电阻、接触不良的连接点)产生的灼热热源对材料的作用。
- 方法: 将规定温度的灼热丝(特定直径的电阻丝)以特定压力接触材料样品规定时间。
- 评价指标: 观察材料是否被点燃(产生有焰燃烧),以及点燃后火焰在移开灼热丝后是否在规定时间内自行熄灭。最高能通过测试而不起燃或起燃后快速自熄的温度指数即为GWFI。
-
灼热丝起燃温度 (GWIT):
- 目的: 测定材料在灼热丝作用下能够被点燃的最低温度。
- 方法: 使用不同温度的灼热丝接触材料样品。
- 评价指标: 测定材料在接触期间或移开灼热丝后30秒内不发生持续有焰燃烧(持续时间>5秒)的最高灼热丝温度,即为GWIT。温度越高,材料越难点燃。
-
针焰试验:
- 目的: 模拟由故障电路产生的较小火焰(如短路火花、电弧)对材料的作用。
- 方法: 使用规定的小型火焰(通常高度12mm±1mm)灼烧材料样品规定时间。
- 评价指标: 观察材料是否被点燃、火焰是否蔓延、燃烧持续时间以及是否有点燃下方铺底层(模拟设备内部其他部件)的风险。
-
氧指数 (OI):
- 目的: 测定材料在氧气和氮气混合气体中维持有焰燃烧所需的最低氧气体积百分比浓度。
- 方法: 将材料垂直固定在透明燃烧筒中,筒内通入可控比例的氧气/氮气混合气流。从上端点燃材料顶部。
- 评价指标: 在规定燃烧距离或燃烧时间内,材料恰好能维持稳定燃烧所需的最低氧气浓度。氧指数越高,表明材料在空气中越难燃烧(空气中氧气浓度约为21%)。
二、火焰蔓延与燃烧行为检测项目
-
垂直燃烧试验 (常用分级如 V-0, V-1, V-2):
- 目的: 评估材料在垂直方向受小火焰点燃后的阻燃性能,特别是火焰蔓延速度、自熄能力和滴落物的引燃性。这是应用最广泛的阻燃等级评定方法之一。
- 方法: 将条形样品垂直悬挂。用规定火焰(通常高度20mm)从底部施加规定时间(如10秒)。移开火焰后,记录样品的有焰燃烧时间、无焰燃烧时间(灼热燃烧)、火焰是否蔓延到夹具、以及燃烧滴落物是否能点燃下方的脱脂棉。
- 评价指标: 根据燃烧时间、滴落物引燃性等严格标准判定材料的级别(如V-0最优,V-2次之)。级别越高,阻燃性越好。
-
水平燃烧试验:
- 目的: 评估材料在水平方向受小火焰点燃后的燃烧速率。
- 方法: 将条形样品水平夹持。用规定火焰从一端施加规定时间(如30秒)。移开火焰后,测量火焰前沿在材料上蔓延规定距离(通常是100mm)所需的时间,或计算平均燃烧速率。
- 评价指标: 燃烧速率(单位:mm/min)或通过/不通过特定的速率阈值。速率越低,材料阻燃性越好。
三、燃烧产物危害性检测项目
-
烟密度测试:
- 目的: 测定材料燃烧或热分解时产生的烟雾量(遮光度)。浓烟会严重妨碍人员逃生和消防救援。
- 方法: 在密闭试验箱内燃烧或热解规定量的试样。光束穿过烟雾,测量光通量的衰减。
- 评价指标: 最大烟密度、平均发烟速度、总产烟量等。值越低,材料燃烧时产生的烟雾越少。
-
燃烧气体毒性分析:
- 目的: 测定材料燃烧或热分解时释放的有毒气体成分和浓度(如一氧化碳CO、氰化氢HCN、氯化氢HCl、氟化氢HF、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等)。火灾中,烟气毒性是导致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 方法: 在特定设备(如管式炉、锥形量热仪)中引发材料燃烧/热解,收集燃烧气体,使用气体分析仪(如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化学传感器)进行实时或离线分析。
- 评价指标: 各种有毒气体的具体浓度(ppm或mg/m³)、产率(单位质量材料产生的气体质量)、以及根据浓度和时间计算的毒性指数(如FED, 分数有效剂量)。
四、燃烧热释放检测项目
- 锥形量热仪测试:
- 目的: 在模拟真实火灾条件下,测量材料燃烧时的关键参数,是评价材料燃烧性能最综合、最有力的工具之一。
- 方法: 将方形样品置于锥形辐射加热器下,施加特定的辐射热通量(模拟不同火势大小),并用标准点火器点燃逸出的可燃气体。设备实时监测多种参数。
- 评价指标:
- 热释放速率 (HRR): 单位时间内材料燃烧释放的热量(kW/m²)。峰值热释放速率(PHRR)是评估火灾危险性最重要的参数之一,值越低越好。
- 总热释放量 (THR): 整个燃烧过程中材料释放的总热量(MJ/m²)。值越低,材料对火灾的能量贡献越小。
- 点燃时间 (TTI): 材料从开始受辐射到被点燃所需的时间(s)。时间越长,越难点燃。
- 有效燃烧热 (EHC): 单位质量挥发物燃烧释放的热量(MJ/kg),反映挥发物的化学性质。
- 质量损失速率 (MLR): 单位时间材料的质量损失(g/s)。
- 烟生成速率 (SPR): 单位时间产生烟雾的量(m²/s)。
- CO/CO2产率: 单位质量材料燃烧产生的CO和CO2气体量(g/g)。
五、特殊电气特性相关燃烧项目
- 漏电起痕指数 ( / PTI):
- 目的: 评估绝缘材料表面在电场和电解液(如污秽、潮湿)联合作用下,抵抗表面形成导电通路(电痕化)并最终导致起火或失效的能力。电痕化是电气设备中引发火灾的重要诱因。
- 方法: 在材料表面放置两个电极,滴加规定浓度的电解液。施加规定电压。
- 评价指标:
- 相比漏电起痕指数 (): 材料在规定滴数下经受住50滴电解液而不发生破坏(形成电痕并持续燃烧至电极短路或超过规定深度)的最高电压值(V)。值越高,耐漏电起痕性越好。
- 耐漏电起痕指数 (PTI): 材料在规定的测试电压(如175V, 250V, 300V, 400V, 500V, 600V)下,是否能经受住规定的电解液滴数(如50滴)而不失效(Pass或Fail)。
总结:
电工材料的燃烧性能检测是一个多维度、系统性评估过程。核心项目围绕着材料在引燃源作用下的反应(点燃难易度)、燃烧过程中的行为(火焰蔓延速度、自熄性)、以及燃烧产生的危害(烟雾、毒性、热量)展开。根据材料的用途、所在设备的运行环境和潜在风险(如过载、短路、电弧、外部火焰等),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并组合不同的检测项目进行评价。通过这些严格、科学的检测,可以有效地筛选出具备优良阻燃性能、低燃烧危害的电工材料,为电气设备和系统的防火安全提供关键保障。选择和使用符合相关燃烧性能要求的电工材料,是预防电气火灾、降低火灾损失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