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再生塑料检测

PET再生塑料检测技术要点

再生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rPET)的品质控制是产业链的核心环节。为确保材料安全性与适用性,需执行以下关键检测项目:

一、基础理化特性检测

  1. 材料鉴别与纯度

    • 红外光谱(FTIR):确认主体成分为PET,识别PE、PP、PVC等常见掺杂塑料。
    •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定熔点、玻璃化转变温度、结晶度,判断热历史及降解程度。
    • 密度梯度法:区分密度相近的聚合物(如PET/PVC)。
  2. 特性指标

    • 特性粘度(IV):核心指标,反映分子量大小及降解程度,直接影响后续加工及力学性能。
    • 水分含量:严格控制(通常<0.005%),防止高温加工水解降解。
    • 灰分:测定无机物残留总量(催化剂、填料、杂质等)。
    • 色度值(L, a, b):评估颜色均匀性与白度/黄度变化。

二、污染物与杂质检测

  1. 物理性杂质

    • 筛分/目视检查:检测过大颗粒、金属屑、玻璃、砂石、纸片等可见异物。
    • 金属探测器/磁选分离:定位并分离铁磁性及非铁磁性金属杂质。
  2. 化学污染物

    • 有机挥发物(VOC):检测残留溶剂、单体、低聚物及降解产物。
    • 重金属含量(Pb, Cd, Hg, Cr⁶⁺等):确保符合相关法规限值。
    • 特定目标污染物
      • 多溴联苯醚(PBDEs):可能源自电子废弃物。
      • 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可能源于PVC等混杂料。
      • 初级芳香胺(PAA):偶氮染料分解产物。
      • 乙醛含量:影响饮料包装气味。
      • 含氟化合物(PFCs):可能来自不粘涂层等污染源。

三、安全卫生性检测(食品/医药接触级关键)

  1. 全面迁移测试:模拟不同食品类型(水性、酸性、酒精性、油性),检测在特定条件下向食品模拟物中迁移出的非挥发性物质总量。
  2. 特定迁移限量(SML)
    • 锑(Sb):PET聚合催化剂残留的主要关注物。
    • 锗(Ge):部分替代催化剂残留。
    • 重金属(Pb, Cd等)
    • 乙二醇(EG)与二甘醇(DEG):水解或醇解副产物。
  3. 感官测试:评估材料或其水浸提液的气味、味道异常。
  4. 微生物限度:检查是否含致病菌或超标菌落总数(特定应用要求)。

四、加工与使用性能检测

  1. 熔体流动速率(MFR):表征熔体流动性,预测挤出、注塑加工性能。
  2. 力学性能
    • 拉伸强度与断裂伸长率
    • 冲击强度(缺口/无缺口)
    • 弯曲强度与模量
  3. 热性能
    • 热变形温度(HDT)
    • 维卡软化点
  4. 光学性能(透明/半透明应用):雾度、透光率。

五、特定应用附加检测

  • 纤维级:端羧基含量、二甘醇(DEG)含量、二氧化钛含量(对有光/消光要求)。
  • 瓶级/片材级:乙醛含量(AA)、环状三聚体含量。
  • 工程塑料级:玻纤/矿物增强料的含量与分布均匀性检测。

检测流程要点:

  1. 代表性取样:严格按照标准从批次不同位置多点取样混合。
  2. 前处理:根据检测项目清洗、粉碎、干燥样品。
  3. 标准方法:优先采用国际国内通用标准方法。
  4. 数据对比:与原生料、客户标准、行业规范及法规限值对比分析。

通过覆盖原料筛选、加工过程到成品应用的全链条检测体系,可有效管控rPET质量风险,保障其在包装、纺织、工程塑料等领域的规模化安全应用。

转成精致网页导出重写深度思考(R1)(0)